■钟东(中山大学教授、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)
区潜云(1938-1998),广州中医师、书法家、武术家。2022年2月25日,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举办了“区潜云草书艺术展”学术研讨会,来自各个单位的书法研究的学人,畅所欲言,有回忆、有解释、有评论,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。
本文谨在当时与会的个人发言基础上,作一些引申,作为对区潜云先生书艺的品鉴读赏。主要观点是:得一理将不让于人,精一艺而博通于多。
庸常之人,一艺难精。但是区潜云先生则是“三个大小圈,三绝书医拳”(廖冰兄老师漫画并诗),其书艺融烁古今,独成一体。所以,一身而具三绝,这样的人生,是了不起的。宇宙茫茫,生命易逝,如区公人生,却为当时、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。一生精通多门技艺,正如谚语说“一样精百样通”。
我这里就是要揣测一下这个精而至通的原理是怎么样的。就区先生的“拳”“医”“书”三艺而言,略说如下:
首先是“拳”的方面,最重要的是自治。中国的文化,自古就有对于“己躬”的关注。例如近取诸身(《易·系辞下》:“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。”)、修身为本(《大学》)。武术家对于身心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,这个是比别人(不进行身体锻炼的人,尤其是不练习武术的人)对于外在事物更加敏锐的主要原因。其次是“医”的方面,中心是治病救人,所依靠的辩证论治、阴平阳秘、君臣佐使一系列的传统思维方法和传统医学手段。第三,另外一艺就是我们的主体“书”,这当然是治艺之学,魅力在于拍案惊奇。正如各位所言,区公是治书以创新为中心的,一如其习武。那么,其书其拳,本之于古已有之的格物致知之理,是无疑的,而这件事本身,也属于知行合一的,最直接的运用。
这三艺合为一理,当如何表述为好?笔者认为,可以说拳在精气神,医在阴阳和,书在阵势韵。诸家题咏中,有不少用比喻来论区公书艺,有些属于“图阵”的内容,比如崩云、腾龙,有的属于“笔势”的内容,比如铸铁、飞鹰、劲弩、枯藤。三艺既能分治,又能互通,原理实际在阴阳正奇四字,所谓“变化万端,而理唯一贯”。医学所赖在识力,武功所赖在魄力,书艺所赖在笔力。区公十八散手对螳螂拳的概括,“酿”之一字,是区公对书法以及文化的融会贯通能力的概括。
区潜云先生书法特点,就是精奇!精奇是一种力量,一种魅力,还是一种现象。这魅力背后是他的性情,许多地方透露了这种信息。比如他抄录包世臣书论,“书论妙在性情,能在形质”一段,是研究“形质”如何表达“性情”的理论。区先生录文后有三行字,解说“察之贵精,拟之贵似”,并提出如何“能精其察”,这件作品对于了解区先生的书法思考非常重要。区先生讲的是书法艺术家要解决的共同问题:即从眼到手的过程,如何“先察后拟”的问题。
有学人指出区先生各时期书风变化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打破“平庸”。怎样做到呢?从抄录包世臣书论,结合他的语录,我们发现里面有一个密钥,这就是一个“酿”字。无论是练武、从医,都与他内在的诗文修养相关联,也正是陈永正老师赠区师长歌中的:“武采文华应相通”,各家各派几十种字帖的临摹化为己用,以我为主,即其“酿”之真意。刘斯奋主席说“博采众长,归于一心”,这在区先生那里,其实是解决了眼、手、心三者统一的问题:众长一心,全凭此“酿”。
可见,书理、书艺,两相融合,始能超越平庸,出奇制胜。
■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
书法